清明节老传统:做3事,吃2样,忌3事,去晦气,平安顺遂
清明时节,此大地回暖,万木葱茏,百花争艳,绘就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春日画卷。然而,清明非仅时令之美,更承载深厚文化意蕴,乃中华祭祖追思之传统节日,寄托着人们对先辈与逝者的无尽缅怀。
清明之所以能跻身四大传统节日之列,寒食节之融合功不可没。诸多寒食习俗,历经岁月洗礼,悄然融入清明,使得此节日益受到重视。清明之际,遵循古礼,行三事,品二味,避三忌,以祈福禳灾,四季平安。
1、扫墓祭祖
扫墓,清明之重头戏,源自古代墓祭,初为帝王贵族专属,秦汉以降,民风渐开,平民亦始筑墓祭扫,彰显敬祖追远之美德。此俗原属寒食,后两节相融,遂定于清明。春光正好,扫墓除草,献上供品,焚化纸钱,寄托哀思,祈愿先人安息,家人安康。
2、踏青游春
“清明时节,游兴正浓,莺啼燕舞,绿意融融。”清明小长假,正是出游好时光。携家带口,漫步公园,放飞风筝,荡舟湖上,或踏青远足,享受自然之美,心旷神怡,身强体健。
3、插柳祈福
柳,生命力之象征,随意插植,皆可成活,故有“插柳成荫”之说。古人视柳为辟邪之物,清明插柳,既纪念神农、介子推,又祈愿驱邪避凶,好运连连。清明之日,折柳归家,插于门楣,或置田野,以迎吉祥。
吃2样
1、吃青团
江南水乡,清明必食青团,又名“清明果”。以艾草或青汁和糯米粉,包裹馅料,蒸制而成。碧绿软糯,清香四溢,既应景又寓意深远,寄托对先人之怀念,亦祈愿健康好运常伴。
2、吃鸡蛋
北方多地,清明食蛋,寓意新生、希望与团圆。鸡蛋圆润,象征家庭和睦。或煮或染,五彩斑斓,投河顺水,任人拾取,共享健康之福。
避3忌
1、忌购新鞋
清明逛街,衣物饰品皆可购,唯新鞋不宜。鞋与“邪”谐音,清明祭日,购鞋归家,恐招不祥。虽无科学依据,然古训不可违,以免触霉头。
2、忌暮时祭扫
清明扫墓,时辰有讲究。前三后四,皆可祭扫。然须于未时(下午三点)前毕,以免阴气渐重,不宜祭扫。晨光初照,阳气正盛,最为适宜。
3、忌争执嬉闹
祭祖扫墓,庄重严肃。即便途中偶有争执,至墓地亦应平息,以免惊扰先人,影响他人。携童同行,更需叮咛,勿在墓地嬉戏吵闹。
清明时节,既是对过往的追思,也是对未来的祈愿。遵循古礼,传承文化,让这份悠久的情怀,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