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仪之邦,以酒为先。
礼,是文明的体现,古时酒礼饱含着宾主之间的尊重与欢迎。
华夏大地,礼仪之邦。
酒,与中国千年文化同行,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。
受到“礼仪之邦”的影响,酒礼,也纳入了礼的范围,在古时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节。
德,是礼的基础。酒德最早见于《尚书》和《诗经》,其中清晰提出饮酒者要有德行,尊老奉宾,饮酒有度,有礼有恪。这体现出古人朴素的礼仪观念,以及对酒这神奇液体的辩证观点。
《尚书·酒诰》中可归纳出三条酒德:
无彝酒:即不要经常饮酒,沉湎其中,会影响生产与生活。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,粮食产量有限,酒是较为奢侈的粮食制品,若大量酿酒、饮酒,会消耗过多粮食,也会不利于人的心性与劳作。
执群饮:禁止民众聚众饮酒,以免酒后失态,引发冲突与矛盾,导致社会治安事件。
禁沉湎:饮酒过度绝不可取,会对身体健康有损。
如今社会发展水平已与古时大不相同,但今人仍能从古人的酒德戒律中吸收智慧,修身修德,让酒真正成为陶冶自身、欢聚宴饮的助力。
古时,若要饮酒,必须完成四步礼仪,“拜、祭、啐、卒爵”。